他是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,一生为复兴中华,却被骂作卖国贼,亲娘到死都不认他。生命临近终点时,回首一生,他哭着说,自己就像一条狗,只会叫,在中国叫了一百年,可惜还没有把这个国家叫醒……
他出生,正逢鸦片战争,他去世,抗战硝烟四起。
一生活了100年,经历了中国最后5个皇帝,见证了民国六任总统,目睹甲午战败,签订《马关条约》、创办新式学堂、经历日本侵华……人生大幕落下,他带遗憾离开。
他就是马相伯。
1840年,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。
12岁那年,他瞒着父母,独自去上海求学,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出走,也掀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帷幕。
他进入上海天主教会的公学读书,除了攻读哲学、神学、天文等学科,他还学习了7国语言。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万中无一。
30岁时,他已被授予神学博士。可惜当时社会风波诡谲,马相伯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。
1876年,为救济灾民,身为司铎神父的他,自筹白银2000两,本是义举,却遭到教会监禁,勒令反省。再想到教会的洋人经常欺负中国人,他愤而离开教会。
乱世中华,百姓凄苦,白骨万里,尸横遍野。马相伯眼中已千疮百孔的中华,令他痛心,就算筹集善款,能救100人,救1000人,可以如何救得了整个国家?
想到这里,他决定投身政治。
很快,才华出众的他,就被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注意到,彼时洋务运动如火如荼,国家正是用人之际,李鸿章聘请马相伯作为幕僚,还邀请他当自己的哲学讲师。
1886年,李鸿章为兴办海军经费发愁,他提出向美国贷款,随后奉命前去美国。李鸿章本想筹2500万两银子,在马伯相的运作下,竟有24家银行愿意想清廷提供5亿的贷款。马相伯大喜之下报告李鸿章,万没料到,清廷竟怀疑他与洋人暗中进行了权钱交易,叫停了这笔贷款。
进退维谷的马相伯,只好厚着脸皮溜出美国。回国前,他先去了一趟欧洲,访问了欧洲的几所著名学府,并受到了很大的震动。从那一刻起,他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。
1895年,甲午战争,中国完败,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陪伴在侧的马相伯愤恨难平,又无能为力。晚晴大厦将倾,岂是一个人能扭转全局。纵然在谈判桌上倾尽全力斡旋,也是徒劳。
回国后,马相伯被冠以“卖国贼”的称号,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唾骂,连他母亲都不认他这个儿子,常和外人说:“我不曾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。”临终前都不愿再见他一眼,至死不原谅。
一肚子委屈,无人理解;半生努力,无人认可;万念俱灰的马相伯从此辞官,挂冠而去。
水到绝境成飞瀑,人至绝境是重生。
1901年,33岁的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蔡元培,找到马相伯学习拉丁语。蔡元培一来,也引来了众多学生,这些学生里有黄炎培、李叔同、胡敦复、邵力子……
看着越来越多渴望新知的学子,马相伯激动不已,“自强之道,以作育人才为本,求才之道,尤以设立学堂为先”。
只有开启民智,才能拯救中国。他开始走上教育救国之路。
1903年,他捐资兴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“震旦学院”,当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听闻,激动发文祝贺:“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,有条理之私立学校,吾欲狂喜。”
这一年,马相伯已63岁。他为震旦立下三条原则:崇尚科学,注重文艺,不谈教理。报考学生,只要有一门学科擅长,就可以酌情录取;有学识没钱交学费的学生,如果有推荐人,即可进校试读,成绩合格,可以免学费。
因为坚持“不谈教理”的原则,导致马相伯和投资震旦的耶稣会再次产生冲突。冲突不可调和,耶稣会出手驱逐马相伯,欲夺回对震旦的控制权。
学生们知道这一消息后,纷纷签名退学,誓与马相伯共进退。学生于右任带着7名学生代表找到他说:马院长,我们已经退学了,但是我们还要读书。马相伯老泪纵横,决定离开震旦,另办新校。
为筹资金,已是花甲老人的马相伯,拄着拐棍,东奔西走,像乞丐一样乞求施舍,两年后,马相伯、严父、于右任等人的奔波筹划,复旦公学成立,“复旦”,取自古诗“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”,既寓意新学校像朝阳一样,也有光复震旦的意思。马相伯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校长。
1905年9月14日,复旦公学正式开课,一件破教室里,连桌子和椅子都没有,就在这样简陋的教学环境,却培养出了: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、民国艺术大师李叔同、国学大师陈寅恪……
晚年的马相伯,拖着衰老的身躯,投身到抗战中。1931年,九一八事变爆发,年逾九十的马相伯奔走呼号,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,发起组织多个支援抗日战争团体,与宋庆龄、何香凝等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,他已95岁,仍四处演讲,发表文章,呼吁过人御侮自救,共赴国难。
1939年11月4日,马相伯在越南梁山病逝。这位百岁老人,平生痛恨自己多寿多辱,一生饱尝中华民族的忧患苦难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想起患难中的祖国,他泣不成声,悲痛地说:“我是一只狗,只会叫,叫了一百年,还没有把中国叫醒。”